系统间兼容:信息孤岛问题突出
UDI系统需与企业现有核心系统(如ERP、MES)、流通环节的物流系统(如WMS)、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(如HIS)及监管部门的数据库(如国家UDI数据库)集成。若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或API接口,将导致数据重复录入、信息延迟甚至断裂。
医疗器械企业引入UDI赋码软件后,因软件未支持与ERP系统的API接口,需手动将UDI数据录入ERP,增加了20%的工作量。
医疗机构方面,若HIS系统无法读取UDI码(如二维码),需手动录入器械信息,不仅降低效率,还可能因输入错误导致追溯失效。
码制与载体兼容:识读效率与成本的矛盾
UDI数据载体包括一维码(如GS1-128)、二维码(如Data Matrix)、RFID,不同载体的信息容量、识读速度、成本差异较大:
一维码:技术成熟、成本低、兼容性好(多数扫码枪可识别),但信息容量小(仅能存储DI,无法存储PI),需额外关联数据库。
二维码:信息容量大(可存储DI+PI)、纠错能力强,但需更先进的扫码设备(如智能终端),部分老设备可能无法识别。
RFID:无需接触即可识读、批量处理能力强,但成本高(标签价格是二维码的5-10倍),且受金属、液体等环境影响大。
企业需在识读效率与成本之间权衡,若选择的载体与现有识读设备不兼容,将导致设备升级成本增加。
法规与标准兼容:跨境流通的合规风险
不同国家/地区的UDI法规对发码机构、编码规则有不同要求:
中国:认可的发码机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GS1、,编码需符合《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规则》。
美国:FDA接受GS1、HIBCC、ICCBBA三家发码机构的编码,要求UDI上传至GUDID数据库。